首页 资讯 综艺 《康熙来了》能在短视频重生吗?

《康熙来了》能在短视频重生吗?

“也不知道习惯看《康熙》的观众,之后会看什么节目?”2015年,《康熙来了》播出最后一集时,蔡康永在告别时留下了这样一个疑问。

十年过去,这个答案出现过许多短暂的版本。它曾经是小S换个地方继续“调戏”男神们的《姐姐好饿》、蔡康永展示“说话之道”的《奇葩说》、二人合体的《真相吧!花花万物》,以及已经停播的《拜托了冰箱》、谈话类慢综艺《毛雪汪》,而现在,这个问题的最新答案是《papi热烈欢迎》,一档短视频自制节目。

papi热烈欢迎视频合集(图源:截自抖音)

李维嘉做客的那一期节目上线后,《papi热烈欢迎》被 “康熙”粉丝和更多观众注意到,节目的累积播放量达到2.3亿,最新一期还和台综网综一样,有了冠名商。

嘉宾李维嘉封面

简单的布景,插科打诨的问答,中间夹杂着一丝轻微的冒犯和替观众发问的窥视欲,愿意展示真实一面的明星,在部分观众眼里,这档节目就是“竖屏版的《康熙来了》”。

停播10年,被冠上“新时代康熙”仍然称得上是一种美誉,可见《康熙来了》给内地综艺观众留下的文化心理印记,以及它对内地综艺节目制作的影响。但“康熙们”的离去,既是港台综艺产业的必然,也是时代语境变迁的必然。当下的综艺市场,可能还会需要“康熙”平替,却不会再需要那个原原本本的“康熙”了。

“康熙”的遗风

后“康熙”时代的第十年,观众依然在怀念那种轻松又犀利的主持风格,在不同综艺间、甚至不同的媒介形态中捕捉“康熙”的遗风。

2015年上线的网综《拜托了冰箱》,节目版权买自韩国JTBC电视台,开播后不久便获封“康熙之后最好的下饭综艺”,豆瓣7.9分印证了与“康熙”相提并论乃是妥妥的好评。所谓“下饭”,在《康熙》中呈现为简单放松的场景、敢聊八卦和大尺度话题的主持人、敢于分享自己不为人知秘密的明星嘉宾。在《冰箱》的主持中,嘉宾围绕一张大餐桌围坐,何炅一改过往温和的端水风格,首期节目开玩笑说某位嘉宾“和谁睡了”才当上大厨,调侃做客的郑恺和陈晓是“脱光的男人”,逼问郑恺的求婚计划,颇有些小S“捉弄”嘉宾的做派。

《拜托了冰箱》第一季照片(图源:@腾讯视频)

连更七季后,为了避免综N代的重复度,《拜托了冰箱》2021年改名《拜托了轰趴》,转型为“社交真人秀”,节目舍弃美食 访谈的传统,加入游戏环节、启用流量新人。改版带来的震荡,加之游戏桥段、嘉宾发言争议,让节目最终停更。

也是在这一年,慢综艺的求变之作《毛雪汪》开播,由本身就是好友的毛不易和李雪琴主持,嘉宾也是二人交际圈的明星。“小而美”的熟人访谈,家庭场景录制的私密与松弛感,相对自然地带出明星真实的一面,比如鹿晗在节目里分享过自己的人生规划,杨幂也输出过一些“情感大师”发言,毛不易也曾不具名地透露某明星cp其中一方是npd。

《毛雪汪》照片(图源:豆瓣)

相比“康熙”的尖锐与大尺度,李雪琴和毛不易的幽默带着更具当下性的“淡淡的死感”,更多追求的不是刨根问底的八卦,而是以温和的陪伴感回应年轻人的情绪需求,这种柔和与克制让《毛雪汪》的氛围更符合当下综艺的表达边界,也更契合当下观众的偏好。

除此之外,“康熙”二人单飞后的参与或主持的节目,因为延续了独特的性格与表达气质,也被不少观众视作“康熙”的衍生或平替综艺。这之中,最为长寿、现象级的,当属由蔡康永担任常驻嘉宾的《奇葩说》。作为辩论式脱口秀,《奇葩说》和《康熙来了》同以快问快答的语言机锋为特色,蔡康永本人也将性格中的儒雅细腻一面带到了《奇葩说》中,并在某种程度上对马东和高晓松相对粗犷和理性的表达方式形成了风格调和,“康熙”风格也在另一种语境得到了部分延续。

蔡康永参加《奇葩说》(图源:豆瓣)

而相比台综和网综在类型、风格与流程上的不断创新和加码,竖屏的《papi热烈欢迎》因条件有限反而显得返璞归真,回归到了单纯的访谈本身。这档短视频访谈节目布景只有简单的桌椅,也没有固定流程。访谈围绕“爱用好物”这一短视频经典选题展开,因为形式简朴却更注重提问和回答,以及对嘉宾的挖掘本身,所以更接近当年的《康熙来了》对访谈本身的重视。不同的媒介语境下,明星娱乐访谈类节目在内容上完成了一次自我循环。

不过,如果从内容上对标《康熙来了》,这些“平替节目”在内容的尺度、力度上都大打折扣,但这也是适应媒介的迁移和娱乐氛围的变化所做的必要调整,所谓“遗风”正是因为不可再现,才被称为“遗风”吧。

“康熙们”的离去

观众念念不忘的“康熙遗风”,与台湾综艺的兴衰密切相关。《康熙来了》诞生于台湾综艺体系最成熟的阶段,也几乎处在商业化崩塌的边缘。

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电视产业全面开放,《有线广播电视法》及其修正版的实施,允许民营和外资进入电视体系,台湾原本的“老三台”迅速扩张为上百个频道,一起争夺两千多万人口的市场,收视与广告被极度稀释,节目预算也被压缩到极限。

据《GQ·智族》报道,《康熙来了》每集预算(除主持酬劳外)仅50万台币,折合人民币约10万元,而这已是当时台湾最高规格的谈话节目。在紧缩的预算面前,《康熙来了》将砝码压到了内容一侧,主持人的配合,及其与通告艺人的化学反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节目的播出效果。

《康熙来了》小s与蔡康永(图源:豆瓣)

《康熙来了》最大限度放大了小S外放辛辣的一面,也挖掘出她能将辛酸悲惨故事讲出黑色幽默的能力,蔡康永则以端正儒雅的姿态为小S的狂放不羁兜底,但偶尔他接话时也会展现出更一针见血的老辣。在八卦程度和内容尺度上,《康熙来了》也堪称劲爆,逼问嘉宾的理想型和感情经历是常规栏目,主持人和嘉宾还会在节目中谈论情趣用品、误入同志酒吧的经历、AV女优等大陆综艺不敢触碰的禁地。

《康熙来了》节目探讨(图源:豆瓣)

类似倚重主持人和话题张力的娱乐访谈节目,在当时的香港也一度风行。《今夜不设防》和《志云饭局》皆以强势主持人见长,前者由“香港四大才子”之三的倪匡、黄霑和蔡澜主持,话题多涉情爱与欲望,直言不讳地触碰八卦与隐私;后者的核心人物则是浸淫娱乐圈多年、在香港商业电台和无线电视高层任职多年的陈志云。

在半威权、半朋友的交流氛围,嘉宾往往更容易吐露心迹,关之琳和袁咏仪曾在节目中坦承自己年轻时插足他人婚姻,阿娇也在“艳照门”后首度接受《志云饭局》访问,回忆事件当下的恐慌与愧疚。

阿娇在节目落泪(图源:豆瓣)

某种程度上,这类明星访谈综艺更像一种直觉驱动的内容创作,这造就了节目的真诚与自由,也决定了它的时代局限。它一面高度依赖主持人十年如一日的满状态发挥,同时又很难实现流程上的标准化,因为嘉宾状态和谈话氛围的变化,都会影响节目的水准。陈志云后来因行贿被捕,失去灵魂人物的《志云饭局》也随之停播;小S婚后被迫在节目回应丈夫家暴等场外话题,也直接影响了《康熙来了》的观感。

自内地开始引入欧美、韩国成熟综艺的制作模式后,港台的明星访谈综艺的影响力,在这股工业化浪潮中逐渐式微。2010年后,各大卫视相继推出《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等节目。高预算、高强度的制作标准迅速取代了港台式的灵活与即兴,广告主也随之北移,冠名费水涨船高。2013年,《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的冠名费高达2亿元创下记录,次年,《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的冠名权被3.12亿的中标额拿下。

节目海报(图源:豆瓣)

产业的重构也造成了台综人才的流失,两岸娱乐氛围的相通,心理距离的拉近,让不少团队跃跃欲试。台湾综艺“教父”王伟忠、《康熙来了》金牌制作人在《中国梦之声》担任导师,不少制作人甚至抱着“取经”的心态加入了内地卫视台。《康熙来了》的制作方代表、金星制作副总裁表示,“看看《中国好声音》的评委、《我是歌手》的参赛选手,还有更多节目的幕后制作人员,其实我们的人已经过去了”。

随着大量制作人北上,台湾综艺愈发陷入访谈综艺的同质化竞争,主持人也倍感疲惫。蔡康永最终选择在2015年离开《康熙来了》,小S与之同进退,节目走到停播的结局。“希望在大家还喜欢“康熙”的时候离开,而不是要等大家看都不想看的时候惨淡收场。”蔡康永在最后一期节目中说道。

让“遗风”随风

“康熙”停播的前五年,内地的视频平台还没有彻底放弃再造“康熙”的希望。

小S漂流到爱奇艺,独立主持《姐姐好饿》,换个舞台继续“调戏”一众帅哥;优酷《真相吧!花花万物》请来“康熙”合体,邀请明星晒出消费账单、阐释嘉宾消费观和生活态度。但官宣主持人就已经是这些节目最大的噱头,观众的口味不会走回头路,生命周期都没有走过第三季。即便还是原来的两个人,换了一个娱乐环境,“康熙”似乎也无法真正放飞自我,达到节目效果的最大化。

《姐姐好饿》和《真相吧花花万物》节目海报(图源:豆瓣)

随着时间的后延,平台和制作方都意识到再造“康熙”已经是一件既不可能,也没必要的事。

所谓不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内地的娱乐氛围渐趋紧绷,不仅无法重现20世纪初港台开放大胆的娱乐氛围,甚至让主持人、明星艺人表现出锐利、真性情的一面也已经成为综艺的奢侈,他们习得了越来越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镜头下出现或发言,往往与商务代言和营销强挂钩,内容也几乎不会越脚本雷池一步,观众很难看到他们鲜活的一面。

蔡康永曾设想,如果《康熙来了》仍然在播,大抵也逃不过尺度收紧的变化,“谈不上取悦了谁,可是你得罪谁是很明显的,哪怕你取悦了2万人,只要得罪200人,这200人就不会饶了你。”

另一方面,经历了工业化规范的综艺制作,也很难再退回到当初自由野生的状态,去追回那些需要灵光一闪的即兴瞬间。当然,高度的流程化弱化了主持人的存在感,让主持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保证节目推进的工具性存在,一些竞演类综艺甚至可以不再需要主持人。个性锋芒和人格魅力于综艺而言,都不再是附加分。

对“康熙”而言,这种流程化可能就意味着丢失灵性,蔡康永也坦言:“可能我跟徐熙娣两个人就做不了什么‘假人’的节目,只要是有剧本的我们就做不好,只要有规则要照着规则走的,我们两个就不会比别的主持人做得更好,再怎么努力也顶多跟别人一样而已,‘康熙’的生命力就会失去。”

所谓没必要,则与内容形态的迭代有关。访谈、尤其是明星访谈的价值,逐渐被微博、短视频时代明星自我表达的第一手内容稀释,当明星能随时就任意话题以任何媒介表达自我时,访谈节目就显得可有可无了。如今也几乎没有综艺在做纯粹的明星访谈,更多留存的是面向大众的访谈节目,明星也只是嘉宾选择的一个方向。

而从观众的喜好变化来看,即便《康熙来了》再度复活,也不一定是观众了解明星嘉宾的第一选择。那种辛辣调侃、将冒犯视为笑点的对话风格,已经与当下更敏锐多变的观众情绪不再契合,播出效果也会显得危险且不可控。相比之下,在慢综艺看明星做农活、旅游、吃饭、聊天,避开观点的直接交锋,行动牵引自然的对话,和和气气地做任务,低刺激、陪伴感的娱乐形式,反而更符合当下观众的期待。

也是因此,如今的“康熙遗风”在媒介上逐渐也只能在短视频觅得——野生自然的内容场、一位能将明星人脉引入短视频节目的主持人、一群稍显过气但愿意分享自己生活的嘉宾,才能“炮制”出这一丝温和版的康熙风味。

不过,倒也没有必要过分怀缅“康熙们”,节目的兴衰与产业、时代共振,往往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偶得之作,如果总在当下的作品里追寻过去的气息,就难以诞生真正属于当下的代表作。

让“遗风”随风散去,可能才是最好的选择。

1.GQ·智族,《康熙来了》十年记,最好的时候过去了吗?

2.中国新闻周刊,蔡康永63岁,我们和他聊了死亡、友谊与回忆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2025.11.3】两个九五花发歌?《阿婵》刘浩存?孙千跟陈靖可黄景瑜?王力宏皮肤状态?侯明昊几线?娱乐圈工作007?
下一篇
哇塞️四大平台甩出“王炸剧” 擂台争锋,谁能更胜一筹?

评论

评论已关闭

推荐阅读